近日,浙江恒祥玩具集团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开题评审会上,龙泉竹木行业引进的首位博士后伊泓先展示的“木制玩具缺陷智能视觉检测系统”课题,让在场的评委和企业眼前一亮。当天,他的专项研究课题正式启动,标志着龙泉竹木产业从“依赖经验”向“智能分析”转型迈出关键一步。

此次伊泓先聚焦的,正是龙泉木玩企业的“老难题”:木制玩具材质不均,传统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,漏检率还高达3%,每年因瑕疵品返工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。而他研发的智能系统,通过“高清工业相机+AI算法”构建闭环——先采集10万+件木玩缺陷样本训练模型,再实时抓取生产线上的产品图像,自动识别裂痕、结疤、色差等8类缺陷,最后同步生成质量评级并指导分拣,单件处理时间严格控制在2秒内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‘机器替人’,而是能解决行业‘非均质材料检测’的共性瓶颈。”恒祥玩具生产副总经理吴仁勇算了一笔账:系统落地后,企业检测线人力可减少60%,良品率预计从95%提升至99.5%,生产产能大幅度提高,相当于多开一条无人工厂线。
作为龙泉竹木行业的“龙头”,恒祥玩具此次引入博士后,也是企业科研实力的延伸——其已拥有106项国家专利、4套自主设计软件,产品远销欧美,但“检测环节拖后腿”一直是扩产的阻碍。吴仁勇坦言,博士后工作站的平台,正好补上了“高端人才破解技术卡点”的缺口。

而这背后,是龙泉竹木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。2024年,龙泉市林业总产值达126.93亿元,位列丽水第1;竹木产业产值增长22.3%,成功入选浙江省竹产业重点县。但是,“人工依赖度高、高端检测技术缺失”仍是行业痛点。此前当地虽引入CNC机床、智能烘干线等先进设备,但核心的质量检测环节,全市80%以上企业仍靠人工。伊泓先的课题,正是瞄准这一“卡脖子”环节,系统成功落地后,还可复制到龙泉竹筷、竹家具等企业,推动整个产业的检测效率升级。
伊泓先透露,接下来将联合相关高校的材料专家,进一步优化算法对竹制材料的适应性。而恒祥玩具集团主要负责人也表示:“我们将用心做好博士后引育留用服,深化产学研融合,开展关键技术攻坚。”
从人工15秒到智能2秒,“时间差”的背后,是龙泉用高端人才破解产业难题的缩影。截至目前,龙泉已建成12家博士后工作站,引进博士后22名,累计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20项,创造近5000万元效益。而此次竹木行业迎来首位博士后,也让“人才+产业”的创新模式,在龙泉重点产业中再添新样本。
文章来源:龙泉市融媒体中心